苏州有谚曰:“冬至大于年”。12月18日冬至前夕,15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名人馆,参加“苏州名人与冬至习俗”专题活动,和名人馆老师一起展厅探秘,寻找与冬至有关的名人,参与互动游戏,了解冬至习俗,动手DIY节令美食,开启一场“苏味儿”十足的传统文化之旅。
为啥“冬至大如年”呢?小朋友们满脸好奇地看着老师。“这和我们的吴地始祖泰伯、仲雍有关。”老师边指着名人雕塑,边向同学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2500年前泰伯、仲雍奔吴,带来周朝的历法,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岁首开始,后来周历被夏历代替,但在江南地区却留下了“冬至大如年”的人文风尚。
“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老师用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球,形象地演绎出太阳和地球的运行轨迹,为同学们解释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的更替。互动小实验让深奥的天文、地理知识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老师还补充道:“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特别是指导农耕生产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触摸查询屏前,小朋友们正在寻找一位苏州名人,陆龟蒙。陆龟蒙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农学家,他的《耒耜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书。同学们通过图片,认识了书中提到的农具,唐代曲辕犁,了解了农具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节气是如何指导耕种的。“冬至晴,稻熟年”,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冬至谚语,朴素的谚语背后,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农耕生活的智慧总结。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家跟着老师一字一句,用吴侬软语诵读着,安静的展厅顿时欢乐了起来。冬至这天,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寒天。除了数九歌,还有消寒图,有文字、圆圈、梅花三种样式。“请你来数一数这个字有几笔?”“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这九个字,每个都是九笔。古人在冬至那天开始写,每天按照笔序画一笔,九个字全部画完,冬天结束,春天来临。说到练字,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文徵明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家的故事。
苏州近代作家包天笑在《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中写道:“在冬至那一节上,有一种特制的酒,名曰‘冬酿酒’,甜酒也,儿童辈争饮之。”除了冬酿酒,老苏州还有哪些传统食俗呢?“饺子”、“汤圆”,聊到吃,小朋友的眼睛都在放光。冬至,老苏州合家团聚,吃冬至夜饭。这时候的天气,多吃暖锅,鱼肉虾菜,集成一炉。还要吃冬至团和馄饨。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混沌不开,苏州人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刚说完,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手工DIY,用超轻黏土制作节令美食。在一阵热火朝天的揉搓压擀捏下,一盘盘美味的馄饨做好啦,五彩缤纷,甚是可爱。
一个多小时的活动让大家了解了冬至的由来和习俗,在互动游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学生和家长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