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设备,装好行囊,走进高山低谷、荒野林间,深入地震现场、建设工地,观察、记录、研究各种现象和数据,这是谢毓寿重复了无数次的工作。
用双脚踏遍祖国土地,去触碰大地的脉搏,是地震人的专属浪漫。
只要看到坚如磐石的工程建筑与平和中的万家灯火,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菉葭巷“谢氏三杰”中的第二位——我国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工程地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毓寿。
菉葭巷谢氏“一门三杰”(左起谢毓寿、谢毓晋、谢毓元)
1917年5月10日,谢毓寿出生在北京西四兵马司胡同13号的大院里。4岁起,他就和二哥谢毓晋一起跟着家庭教师上晚课,在严父慈母的教诲下,以哥哥为榜样,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5岁时,进入小学学习,成绩优秀,10岁即升入初中。1928年,随家人迁回苏州老家,和二哥谢毓晋一起转入东吴大学附中。
初中毕业时的谢毓寿
谢毓寿(18岁)
在苏州生活时,父亲谢镜第会带全家外出游玩,并给孩子们讲述苏州的历史文化。谢先生在耄耋之年时,仍记得父亲在天平山上讲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故事。苏州的文化积淀、历史名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早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2004年谢毓寿对家乡生活的回忆
1933年,谢毓寿考入东吴大学数理系。次年投考海关税务专科学校,先后在上海、武汉海关从事外勤工作。1935年,他回到东吴大学继续学习,大四时遭遇战乱,只好辗转去往四川大学物理系借读。1938年终以优异成绩获得东吴大学理学院数理系理科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时的谢毓寿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青年谢毓寿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经四川大学物理学家吴大猷和天文学家李珩的推荐,前往昆明西南联大进修,选择了赵九章教授的气象学课程。不久,他获得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被派往云南大学任科学研究助理,从事大气电位梯度的研究,1941年被提为正式的“科学工作人员”。
但谢毓寿并未安于现状,仍希望找到一份数理领域的科研工作。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沙玉彦将他推荐给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李善邦先生。谢毓寿十分向往地质调查所浓厚的学术氛围,李善邦先生也十分期待这位“学数理又有志做地震工作的青年”。怎奈当时地质调查所没有空缺,谢毓寿便只好等待,辗转上海、兰州、甘肃等多地谋生。
这一等就是三四年,但谢毓寿从未忘记初心与梦想。1944年,已在甘肃科学教育馆担任副总工程师的谢毓寿终于等到了李善邦先生“可以接收”的来信。27岁的他毅然放弃副总工程师的优厚待遇,正式走上了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地震科学研究的道路。
艰苦困境勤求索
1944年秋,谢毓寿来到了当时国内唯一仍在观测的地震台站——重庆北碚地震台,协助李善邦先生工作,负责维护地震仪运转、分析记录图、编制地震报告、执行地震观测资料交换、管理小型车间、研制改进地震仪器等工作。由于是初步接触地震研究,谢毓寿还利用晚上时间在昏暗冒烟的桐油灯下主动自学,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当时,整个地震台只有一台自制的霓氏地震仪,仪器只能靠手摇发电机工作,地震记录纸也紧缺,只好重复使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北碚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国唯一的地震台,提供和交换的资料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和赞赏,被认为是在整个战火纷飞的东亚地区,唯一坚持正常工作的地震台。抗战胜利后,谢毓寿协助李善邦建设南京珠江路的水晶台地震台,全力恢复地震观测和研究。经过努力,1948年,地震台的观测水准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谢毓寿(右一)与李善邦(右二)、秦馨菱(左二)、孙庆煊(左一)一起工作
在今天的南京地震科学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台仅水平向摆锤就重达17吨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这台“巨无霸”从1932年开始服役,但抗战时被迫就地掩藏。1947年,受命于赵九章先生,谢毓寿小心翼翼地拆卸、修理零件,精心装配调试,成功地让这台“巨无霸”恢复生机。直至今日,它仍在正常运作。
大型维歇尔地震仪
(图源自江昊琳, 郑江蓉, 何斌等. 江苏地震监测发展历程[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 41(04): 909-916)
解放前夕,谢毓寿、秦馨菱等毅然跟随李善邦先生,顶住压力,选择坚守,从未中断地震观测。李善邦先生曾在《中国地震》的自序中写道:“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地震研究事业,……坚持下来的,惟有前地质调查所的一部分,人员三名,台一个,还不完全,如此而已。”他们的勇毅为新中国的地震科学事业留存了宝贵火种。
百业待兴勇开拓
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鸡鸣寺成立。次年,新中国的第一座地震台——鸡鸣寺地震台建立。李善邦、傅承义、谢毓寿等几位屈指可数的科研人员成为新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
自此往后的60余年里,谢毓寿投身并见证了新中国地震科研事业的发展,在防震减灾、工程地震、历史地震研究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毓寿(1954年)
防震减灾事业的筑基者
五十年代,为了给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工程保驾护航,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批地震观测台站。
李善邦先生领导的科研骨干仅用三年即建成了我国第一批地震区域台网。后来又在北京等12个大中城市建成我国第一批地震基准台和黄河刘家峡、长江宜昌三斗坪等7个区域地震台网。它们为我国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预测研究奠定了观测基础。
谢毓寿在其中承担了选择地震台址的重要任务,亲自选定了太原、临汾、大同、包头、银川、武威、张掖、西宁等地震台址。当时的野外调查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谢毓寿经常自带铺盖乘敞篷卡车选台,夜宿破庙,忍受蚊虫袭扰。时年刚过三十岁、年富力强的谢毓寿担起了这样的野外考察工作重担,从建国至1966年的17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奔波,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52年,山西崞县发生建国以来人口稠密地区首次破坏性地震。谢毓寿迅速赶赴现场,用带去的仅有的一台地震仪进行多点流动观测,分析得出震情逐渐衰减的结论,同时向群众科普宣传地震知识,安定人心。此后,谢毓寿还带队参加了湖北蒲圻、甘肃山丹、山西太原、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破坏性地震现场的灾情调查、数据分析工作,为当地开展抗震减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1952年谢毓寿在山西崞县考察时的工作记录
(谢毓寿著《1952年10月8日山西省崞县的地震》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1958年第2期)
1952年谢毓寿在崞县考察时使用的地图
工程地震学的开拓者
50年代初,他敏锐地看到工程地震——这一与力学、土木建筑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的广阔前景,积极提出并倡导工程地震的研究。195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成立了工程地震组,谢毓寿任组长。
对于工程地震研究来说,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建筑、地质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地震烈度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谢毓寿主持各领域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参考苏联工程地震专家的建议,进行地震、地质和各类建筑物的普查,足迹遍布我国华北、西北、西南、东南各地。然后以此为基础,编制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评定设立了符合国情的标准,迈出了工程地震研究的坚实一步。
1959年起在全国推广使用的《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由谢毓寿先生负责评定的几十处地震基本烈度,经过六十年左右时间的考验,尚无一处出现差错。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为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工程地震方面,谢毓寿还有许多开创性贡献:
五十年代中期,他参加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讨论,提出了建立工程地震独立研究机构的规划,后执笔编写规划中的工程地震内容;
1956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实验研究,为我国军工、水利、铁道、矿山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1957年,他在国内首先提出对地震区的主要城市和大型建设基地进行大比例尺的地震烈度详细区域划分,这项工作当时只有苏联和日本试行,走在了世界前沿;
1962年,他在太原建立华北物理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室;
1964年,他筹组西南地区考察队,仅用半年架设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区域测震台网,又进而扩建了云贵川三省的地震台网;
1965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工程地震研究室和地震仪器研究室,他担任两个研究室的主任,编制了西南三省第一幅烈度区划图;
他还是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先行者。1960年,他作为河源地震考察队的首位队长,带队奔赴屡发小震的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研究提出了加固大坝需参考的地震烈度和加固方案,为我国水库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2年重返新丰江水库指导地震观测研究工作
历史地震研究的光大者
我国有大量记载地震的历史资料,但它们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用十分不易。五十年代初期,谢毓寿加入了范文澜先生主持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编纂项目,积累了大量经验。
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起人们对地震的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联合成立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谢毓寿为总编室主任,与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共同担任主编。
他亲自编写大纲,审阅资料,选定工作方案,保证了众多分散人员的工作在一定的标准上有序开展;
他强调力求齐全地查阅文献资料,带领所有工作人员历时5年,查阅各类资料2万余种,抄录史料卡片 5 万余张、地震参数卡片 2 万余张,并严格鉴别;
他还亲自向苏联、美国、日本的地震专家征求意见,作为参考。
最终告成的5卷7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共计700余万字,含3748条地震参数,把中国地震记载历史前推了11个多世纪。谢毓寿先生呕心沥血发掘地震历史资料半个多世纪,为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无可估量的重大贡献,也为国际地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1983~1987年陆续出版,1987年获“国家图书奖”,
1989年获“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5年起,谢毓寿运用当代物理学知识,分析研究历史地震资料,改进估定地震参数,特别是估定震级的方法。他组织研究人员编辑出版了《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统一了震级标度,提供了归算历史地震震级的标准。该书汇集了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震级达4.7以上的地震,提供了详实的地震活动性资料。
该目录充分应用国内外地震学资料,于1989年出版
愿为老干扶新枝
建国初期,我国的地震科学人才极为匮乏,人少事繁,科研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早在1953年,谢毓寿就在建设黄河流域地震台网的同时,协助李善邦先生开办地震干部训练班。培育科研人才的使命一旦担起,就再未放下。
1954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宏观地震调查及烈度鉴定方法”培训班授课;
1959年,他受命举办“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问题”培训班;
1959年,他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首开工程地震学课程;
1962年,建立工程地震研究室时,他手把手地把年轻的理科毕业生带成了合格的技术工作者;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谢毓寿又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培养表彰证书
除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谢毓寿的初心和追求,深深触动着年轻的科研人员。曾负责新丰江现场强震观测工作,到北京地球物理所学习取经的彭克中一直记得,谢毓寿教授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观测是地震科学的基础,要求学识全面,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马虎;观测工作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它平凡、琐碎,“一个好观测人员必须具备一颗平常心,具有愿意长期吃苦、受累的毅力和为地震事业勇于献身不计回报的决心”。正是这番话,让他受用一生,坚定了把青春献给祖国强震观测事业的初心。
国际舞台扬风采
从27岁迈入地震科学领域开始,谢毓寿全身心投入并见证着中国地震科学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向世界迈进,这是谢毓寿秉持的态度。
他凭借自己对英语、俄语、德语、日语等多门语言的掌握,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经验,曾在一天内连做四场大报告的口译工作。
他出访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日本、芬兰等多个国家,参加考察或重要国际会议。如1957年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协会太平洋地区会议”;195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苏联考察工程地震;1982年参加由IASPEI/UNESCO历史地震图工作组在日本召开的亚洲地区工作会议,并做了“中国历史地震的研究”专题报告……
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极大提高了我国地震学界的国际地位。
谢毓寿带领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组翻译出版的《地震学与测震学》
是五六十年代我国地震工作者的基本参考书之一
谢毓寿翻译的《地震活动性的详细研究方法》于1965年出版,
至今仍对地震预报有指导意义
1954年与苏联专家合作研究中国地震区划(左二)
1979年在墨西哥国立大学做学术报告
1982年访问日本地球物理观测台(右三)
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又取得了可喜的新进展。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提供依据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发展到第五代,实现了国土全面设防;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中国地震预警网已示范运行,2022年底将全面实现手机、电视等终端的秒级地震预警;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绝对重力仪、井下宽频带地震仪等观测仪器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每一项成就背后,都有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筚路蓝缕打下的坚实基础。
谢毓寿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一生不忘初心,无惧跋涉,致力于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护卫国计民生。他把自己的脚印留在了祖国山川,也把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留在了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