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元化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


       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名人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寻元化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展,将于2022年7月10日第三个“苏州科学家日”之际,在苏州美术馆4、5号展厅正式开启。历时一年多的筹备,展览得到谢毓元院士在沪苏京三地亲属及工作单位、求学母校全力支持,展出手迹手稿60页、老照片109张、实验装置6套、化学仪器及模型38件、证书证件37件,古籍报刊及其他实物原件96件,以及成绩单、同学录等珍贵文献资料83件,展现谢毓元躬耕科研七十载、硕果累累的人生。



       谢毓元(1924—2021),江苏苏州人。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一生多次因国家需要转变科研方向,在天然产物全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医用螯合剂的民用开发等多个科研领域皆取得重大成绩。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展览取名“寻元化新”,即是尝试概括谢院士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探寻本源、研制新药、造福社会的科研之路。


求学路维艰


       1924年4月,谢毓元出生于北京西四兵马司胡同里的一个仕宦之家。生在京城,根在江南。谢毓元之父谢镜第是江苏吴县人,官至交通部路政司代司长,于盛年之时,携家人回乡归隐于菉葭巷。


谢镜第归隐后所作述怀诗


一排左起:父亲谢镜第、母亲徐墨蕾。二排左起:三姐谢毓英、大姐谢毓蘩、三哥谢毓寿、谢毓元


       谢毓元的求学之路因纷乱战火而崎岖坎坷。1935年,考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1940年毕业于苏州中学(沪校)高中部。1940年,考入私立东吴大学(沪校)化工系,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辍学四年。1946年,插班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二年级。1949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


高中时代


清华大学成绩单


       1957年,谢毓元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深造。在三年半时间里,师从舍米亚金院士,攻读副博士学位,从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全合成研究。


1957年,留学前在上海留影


副博士证书


国需即我向


       1951年2月,谢毓元从北京回到江南。自此,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启了他七十载的科研生涯。入职之初,谢毓元在赵承嘏所长的指导下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和有机物的简单合成。1961年5月,谢毓元从苏联归国,回到中科院药物研究所,担任抗菌素室副主任。作为课题组长,他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带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当时很有难度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1966年起,谢毓元接受国家召唤,毅然转向设计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这一世界性的科研难题。1980年起,谢毓元带领课题组合成了治疗金属中毒职业病和促排铀的化合物“双酚胺酸”,在该专业领域再次站在了世界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将多年的螯合剂研究成果巧妙转化,惠及工业、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1984年,花甲之年的谢毓元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三任所长,挑起了药物所的管理重担,并将开拓创新的理念一以贯之。


1953年,谢毓元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


1982年7月,莲心碱和甘草查尔酮及其他10项中草药研究,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8年,谢毓元为表-油菜内酯合成研究成果的第1完成人


在东京考察1980年


访问美国礼来制药公司总部1987年


       因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谢毓元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科研路上,硕果累累,各种荣誉不胜枚举。



绘一斑斓卷


       谢毓元爱才惜才,培养了近三十名博士、十余名硕士。在学生们的眼中,他是治学严谨、思维敏捷的严师,也是平易近人、仁慈可爱的长者。他杰出的多国外语能力、文献调研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引领后生晚学步入科研之路。



谢毓元(右二)与学生合影


       忙碌的科研工作之外,谢毓元也会沉浸在各种兴趣爱好里。阅读文学经典,半夜起来看球赛,打一场乒乓,和年轻人玩一局桥牌,去各地旅游,收集啤酒标签,兴致来了唱一段京剧……他认为,劳逸结合更有利于工作。



1962年,谢毓元(左五)与药物所抗菌素室同事游览园林


       1953年,谢毓元结识了来药物所实习的药剂师叶德华,两人相知相恋,翌年喜结连理。叶德华不仅是丈夫投身科研的贤内助,也是一位屡获嘉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上海市1955年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和父亲当年一样,谢毓元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他常在周末把两个孩子带到单位。埋首于实验器材间的工作场景,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谢毓元也会给孩子们讲文史典故和名人故事,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百科全书”。暑假时,他带孩子们回到苏州菉葭巷,鼓励他们阅读旧宅中的藏书。


1954年,谢毓元与叶德华结婚照


1974年,谢毓元与妻叶德华、子谢家叶、女叶家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菉葭巷谢家里”版块——承父之志,护我华夏,一门三杰,百世垂范。谢毓晋、谢毓寿、谢毓元三兄弟,自幼耳濡目染父亲谢镜第经世济民之宏愿,聆听科技报国之教诲,以坚定的信念和坚忍的毅力,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孜孜求索、不断开拓,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石。


左起谢毓寿、谢毓晋、谢毓元


       三哥谢毓寿(1917-2013)是我国著名地震学家、工程地震的奠基人,踏遍祖国山河,守护建设安全与万家灯火。


谢毓寿在东吴大学数理系学习


1992年,重返新丰江水库指导地震观测研究工作


       “吴中山水清淑,代有传人。”沧浪亭五百名贤,皆“有德有言”,“亦模亦范”。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亭林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弘毅之声,回响千年,与时代强音相融共振。苏州市名人馆中有古之名贤志士,亦有当今科技领域的国之脊梁。他们躬身实践的爱国利民之情怀、开拓进取之精神、经世资治之理想,积淀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成“科学家精神”的底色。本次展览是继“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奋楫笃行:‘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专题展后,苏州市名人馆推出的第三个院士专题展。名人馆将继续承古继今、瞻前励后,为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奉上绵薄之力。


       本次展览幸得谢毓元院士亲友叶家苏女士、谢家宾先生、谢家仪女士等亲友热忱支持,提供证书、书籍、手迹手稿、期刊书籍等珍贵家藏共计二百余件。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倾力襄助,提供工作器具、模型实物、专业指导及论文手稿等文献资料。还得到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江苏省苏州中学校、苏州图书馆、苏州档案馆、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苏州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苏州市大儒实验小学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苏ICP备12000510号
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中心地址
苏州人民路2075号
联系电话
0512-67280798
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