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青春——杨大辛与1943年津京木刻展

(标签:    发布时间:2018-11-07    浏览次数:4519)

1943年1月由杨大辛先生组织的“津京木刻展”,是抗战期间敌占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展览之一。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的“铁蹄下的青春——杨大辛与1943年津京木刻展”,是对“津京木刻展”的一次研究和回顾。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展览将于11月7日至28日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巡展。

“津京木刻展”是沦陷时期天津市最重要的版画活动。抗战时期,相比于国统区和解放区,敌占区的木刻活动很少,可能是木刻这种特殊“武器”的左翼倾向及进步意识使侵略者产生畏惧,木刻与其他进步文艺一样受到绞杀,八年时间,敌占区也仅有很少的几次木刻展览。1943年1月,当时仅有十八岁的“文艺青年”杨大辛先生通过通信方式组织津京两地的青年木刻作者,在巴黎路(今天津市和平区吉林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办了“津京木刻展”。从展览印制的目录上可以看到,天津作者有8人,参展作品63幅;北京的参展者11人,参展作品45幅;除津京之外,还有东北的作者。

从当时印制的展览目录作品标题、和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可以看出,参加此次展览的木刻作者创作的作品内容大多为揭露日伪统治下的艰苦生活,如《领粥》、《垃圾生活》、《家在西风里》、《拾破拣烂》、《拾荒的孩子》、《佛与屠刀》、《何处归宿》、《受难》、《被掳之母》等。正如李平凡先生在晚年出版的回忆录《版画沧桑》中所讲:“这样的题材和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在日伪反动统治下,津京青年木刻工作者仍在继承新兴版画运动的优良传统,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

Slide background

除了组织展览,杨大辛先生与天津的木刻作者们还利用报刊的木刻专版宣传、推广新兴木刻,为新文化在天津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铁蹄下的青春——杨大辛与1943年津京木刻展”共展出“津京木刻展”组织者杨大辛先生青年时期创作的版画70余件,其他展览参加者当年创作的版画60余件,历史照片十余幅,历史资料、出版物40余件,及采访杨大辛先生的纪录片一部。

老妇 王岗刻

Slide background

母与子 刘济时刻

生活的力量 1944 杨大辛

书店一隅 1949 杨大辛

Slide background

提着空面袋回来的人 1944 杨大辛

纤夫 1942 杨大辛

©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苏ICP备12000510号
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中心地址
苏州人民路2075号
联系电话
0512-67280798
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