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笃行:‘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展

(标签:    发布时间:2020-08-31    浏览次数:5893)

“哇,这艘军舰好酷啊,船上有好多武器!” “哈哈,我觉得潘爷爷更酷,他可是设计师呢!” 8月28日,伴随着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一场展览专题公共教育活动在苏州市名人馆举行。同学们跟随名人馆志愿团老师一起走进展览现场,聆听展览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近距离观察导弹驱逐舰模型,了解他艰苦奋斗、乘风破浪的科研生涯;在悠扬的口琴声中,感受他对故乡苏州的念念情怀。他们参观的,正是苏州市名人馆于近期推出的“奋楫笃行:‘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展。

由苏州市名人馆主办的“奋楫笃行:‘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展已于8月中旬在名人馆概述厅与观众见面。展览得到潘镜芙院士及亲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浙江大学档案馆、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市第三中学校等多家单位和学校的倾力支持,展出舰船模型、图纸手稿、工具仪器、家信等127件实物,以及成绩册、同学录、珍贵照片等60余件文献资料。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1952年夏,潘镜芙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华东电工局,从事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的设计工作。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潘镜芙与一批朝气蓬勃、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技术骨干迅速投身于为祖国工业化而奋斗的建设浪潮中,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新中国发展伟业。

Slide background

1955年3月,潘镜芙被调往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船舶设计事业。次年9月,潘镜芙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奋斗终生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没有可以借鉴的设计经验,缺少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短缺参考图、技术资料乃至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潘镜芙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极其薄弱的科研基础上做出许多开创性工作,时刻瞄准国际最先进水平,我国自主设计导弹驱逐舰实现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Slide background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六十余年的舰船设计生涯中,潘镜芙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学慎思,笃实践行 “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是潘镜芙的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他的治学准则。多年来,无论读书、听报告他始终坚持着做笔记的习惯,家中珍藏的工作笔记满满一书柜,仅从80年代积累的已多达六十余本。

《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问学的最高阶段,也是一切学问的真正出路。处处身先士卒,深入试验现场,实地查究一直是潘镜芙搞好科研工作的不二法门。

Slide background

1971年年底,051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交付使用后,潘镜芙与一大批设计师继续开展首制舰的总体性能和武器系统的大规模试验。两年多的时间里,潘镜芙踏遍了祖国的各个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哪里风疾、哪里浪高、哪里水深,他就到哪里做适航性试验。他回忆道,“海况达到6级(即巨浪,浪高4-6米,风力7级),才能检验舰艇将来应对各种恶劣天气的适应能力,确保舰船航行安全。”试验时惊涛骇浪,浪花直飞过驾驶室顶,舰船在5米多高的大浪里颠簸着前行,不断接受着顺浪、顶浪、斜浪、旁浪的冲击,检验着自身的横摇、纵摇、升沉等性能。潘镜芙始终坚守在现场,强忍晕船的不适感继续技术指挥,直到顺利完成试验。这不仅是对他设计的舰船的试炼,也是对他个人意志的锻造锤炼。他常说,“搞造船的人,一定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才能真正实现成功。”

在112舰作战指挥室 1995年

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广博学习、学而有思、持之以恒,是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新时代青年人的追梦征程。

Slide background

初心不渝,矢志奋斗 1930年生于南浔古镇,1942年定居苏州,1948年就读浙江大学,江南水乡的山温水软氤氲着潘镜芙知识分子的温润气质;六十余载舰船设计生涯,呼啸而过的无数惊涛骇浪又在潘镜芙的性格中镌刻下水滴石穿的坚韧品质。江南不仅是文人笔下的杏花春雨,更是孕育卧薪尝胆、饱含“先忧后乐”报国情怀志士的一方热土。

去年此时,苏州市名人馆主办的“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娓娓讲述了另一位苏州院士——歼8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以潘镜芙、顾诵芬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砥砺前行,在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激情燃烧;在改革开放年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他们秉持着科研报国的志向,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蓝天碧海,凯歌前行。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必将战胜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苏ICP备12000510号
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中心地址
苏州人民路2075号
联系电话
0512-67280798
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